内容简介

墨翟所著《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和军事思想。《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精彩内容
[译文]
一种谷物没有收获,年成就叫做“馑”;两种谷物没有收获,年成就叫做“旱”;三种谷物没有收获,年成就叫做“凶”;四种谷物没有收获,年成就叫做“馈”;五种都没有收获,年成就叫做“饥”。遇上“馑”年,当官的自大夫以下都要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一;遇上“旱”年,当官的自大夫以下都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二;遇上“凶”年,当官的自大夫以下都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三;遇上“馈”年,当官的自大夫以下都减去俸禄的五分之四;遇上“饥”年,当官的自大夫以下都不领俸禄,只从国库中领口粮。
所以,严重饥荒殃及全国百姓的时候,国君就减去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撤去身边悬挂的乐器,读书人停止入学,国君上朝的朝服也使用旧的,对诸侯的宾客,四邻各国的使节,接待的饮食不必太丰盛,驾车的三匹马中,将两侧的马都撤掉,道路也不特别清除,马不吃豆料,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这表示物资匮乏到极点的表现。
如今有个背小孩的母亲到井边去打水,结果不小心,把孩子掉到井里了,孩子的母亲一定会设法把孩子救上来。现在国内遇到饥荒,百姓挨饿,道旁有饿死的人,这种痛苦比孩子掉到井里更为严重,哪能不慎重考察呢?因此碰上好年景,百姓就讲究仁义良善;碰上闹饥荒的年景,百姓就变得吝啬凶恶。
百姓的性情哪里能恒久不变呢?从事生产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那么就不可能有丰收的年头。所以,古代贤人按照农时的变化及时生产财富,巩固农业这个根本,同时节省开支,财用自然就充足。
故虽上世之圣王①,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