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图书馆】
【茶叶】
内容简介
抗战期间,郑振铎蛰居孤岛。他冒着生命危险居留险境,在日寇的魔爪之下,抢救民族珍贵古籍文献。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市面流出大量珍贵文物,郑振铎在“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的协助下,抢救流散国宝。闻名遐迩的《伯远帖》和《中秋帖》因此得以归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陈福康编著的《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收录了与这些历史有关的郑振铎书信、日记等文献,鲜活呈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和战士情怀。
郑振铎 著;陈福康 整理
郑振铎,1898年12月l9曰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文物考古学家和翻译家。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1932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50岁。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创作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