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精彩内容
【题解】
宋哲宗赵煦(1076―1100),宋神宗第六子,北宋第七任皇帝,1086年至1100年在位。即位时仅九岁,由高太后听政,用司马光为宰相,把熙宁新法全部废止。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起用章悖、曾布等人,恢复某些新法。因此在哲宗时期,围绕变法出现反复,而使不少大臣受到牵连。
王夫之认为,变法的根本道理在于势、理、天三者的关系。势是客观的形势及其演变,能不能变法,要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及演变趋势,不能只看眼前的情况,这就需要具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变化的眼光。势的变化有必然之理,理的自然性就是天。势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天与理的表现而已。所以变法的依据是基于对天、理的认识,从而分析势的变化,由此真正奠定变法的基础,不致于盲目采取行动。治国的人不知天、理、势而盲目行动,必然会造成大的错误。
在历目前,帝王想有所作为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导致了繁苛之政,这对于治国来说,有害而无益。最好的治国,应该是顺应天理,也就是顺乎客观的自然之势,而不要凭着主观意愿盲动,这样才会如《周易》所说的“自天祜之,吉无不利”。
哲宗初期,在位的大臣匆忙间采取措施,将新法一概废除,似乎是大快人心事,却反映7他们不能清醒认识势的发展变化,所以后来激起了变法党入的反扑。这是令王夫之*为痛心之处。
就当时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来说,他是废除新法最得力的大臣,但王夫之认为他有三个毛病:一是不过问具体的财政问题;二是为了防止君主实行弊政,不让君主了解国家的具体情况;三是君臣在治国上都没有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