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以孔子的《春秋》为蓝本而作。全书约十八万字,广泛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丘明主编的《左传全集》对《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题解及评析,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
摘要
《春秋》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来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了下来。它虽然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史事,可以说是一部通史。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的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家。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穀梁赤的《春秋穀梁传》流传至今,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在“《春秋》三传”中,影响*大的要数《左传》。尽管《左传》是因《春秋》而作,但在编年的体例上却要比《春秋》完备,在史料和文学的价值上也远远超过了《春秋》,以至于有很多学者认为,《左传》本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虽然其内容与《春秋》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的时候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12代国君、254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关于《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