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黄国贞编写的《孔子家语译注(精编本)》是一本精心编辑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读本。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皆因传承有序、民族有魂而生生不息。人在总角之年就培养、确立一生受用的品格,并使精神有源、人生有根,这是我们编辑此系列图书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不但对图书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而且对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正向的解读、挖掘与引导,力图对国学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每一《孔子家语译注(精编本)》有明晰的文化传承、明确的品格导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精彩内容 是谁,披着仁爱的光芒从混战不休的战场中走来?是谁,在践行理想的路途中步履蹒跚却依旧风雨兼程?是孔子,一位从布衣中走出的无冕之王。他在阳光下微笑,在风雨中屹立,孤单而执着地前行,用一生的时光践行了自己的理想。
仁爱的倡导者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崩坏,诸侯混战,下杀上、臣弑君的事情屡见不鲜,早上订立的盟约,晚上便被撕毁,各国之间毫无诚信可言。基于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并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日渐败坏的社会风气。
“仁”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想境界,它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孔子看来,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是最基本的情感诉求。他用“仁者爱人”把蕴含在人性中*光明、*珍贵的精神揭示了出来。孔子的身上带着鲜明的仁爱特征,天下归仁是他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仁者要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要推而广之到“天下之民”上,只有这样才能将家国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民众安居乐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孔子用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并以微薄的力量努力实现梦想。
古往今来,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一个人如果在家中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在社会上也会做到泛爱、博施。孔子的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不是束之高阁、只供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并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仁爱精神又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新风尚,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惧任何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