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故《诗》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又说..『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又如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晏子告诫说:『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并用前朝兴衰的历史事实说明行礼义的重要,『汤武用兵并国皆行礼义,是以商周以兴』,反之,『崇尚勇力,不颐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精彩内容
6.聋暗害国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之十七》
晏子说:“朝会群臣时太威严,下面的人就不敢发表意见,下面不敢发表意见,上面的人就听不到意见。下面的人不敢发表意见,我把它叫做喑,上面的人听不到意见,我把它叫做聋。聋喑,不妨害治理国家,又会怎么样呢?”
“朝居”时的态度和作风如何,看起来是小事,但晏子不这样认为,因为朝居严会导致“聋喑”,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这是很有见地的。
治理国家,不能光靠君主一人,要靠贤才、靠群臣的鼎力相助。因此,君主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采取措施鼓励部下敢于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想的表达出来。要集思广益,做到“多见”、“多闻”,这样才会在决策时少失误,不失误。千万不可在处理政务时,刚愎自用,听不进半点逆耳之言,更不能对敢于直谏的部下进行打击处罚。“朝居严”,哪个部下还敢再提不同意见呢?哪个部下还愿追随你呢?其结果是国君听不到半点建议,成为“聋子”,用不了多久也就可能成为亡国之君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史书上称为能兼听纳谏的明君,其实开始也并非如此。登基之初,朝臣们进言,李世民自恃才高,又是马上得的天下,所以总喜欢用一些大臣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责难进言者,弄得朝臣们不敢轻易说话,尤其是从外地进京朝圣的臣属更是不敢随便进谏,有好建议也不敢说,怕当场被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