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胜鬘经讲记》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和广泛欢迎。
精彩内容
缚是生死系缚,脱是涅盘解脱,这都依如来藏而成立。假“若无如来藏”,众生即“不得厌苦”,不得“乐求涅盘”。要解脱生死,必先知苦可厌。乐即愿欲,知三界生死苦可厌,这才希求安乐自在的涅盘。不知厌生死,即不会乐求涅盘。众生在生死苦中求快乐,而有漏乐实是行苦而不能知。知厌苦而不有效,即不能有效地乐求涅盘。厌苦心、乐求涅盘的心,这种动机的发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都依如来藏而有的。“何以”没有如来藏,即不知厌苦、不求涅盘?因为,“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都是“刹那不住”的。生死流转法,是蕴、处、界,依唯识说,即一切以心识为本。众生的有漏识有七:即眼耳鼻舌身意识——六识及心法智。心法智,地论师解说为第七识;嘉祥说是六识的相应心所;唐译作“所知”境。然依《楞伽经》义,即第七末那识,如说:“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盘因。”末那,译为意,真谛三藏每译为心。本经的心法智,实即第七末那的异名。心法智的智,约凡夫的颠倒智说(《智论》有“心想智力”句),妄想执着,不是真智慧。此七法,是刹那不住的,即念念生灭的。如前前非后后,一切是刹那灭的,那么众生起善造恶,如何能保持善恶业因,而成为生起未来生死苦的因呢?所以,没有如来藏,即“不种众苦”,种下的苦种,即是招感三界生死的业;由善业感人天善果,由恶业感三恶趣果。今七识都是生灭不住的,这些善不善的业种,种在什么处所呢?谁能保持它不失?生灭易脱的七识,不能受熏。本经说如来藏是常住的,是依是持是建立;善恶等熏习依于如来藏,善恶业不失而能感三界生死果。生死流转,由此而能建立。如没有三界生死苦,也即“不得厌苦”,不会“乐求涅盘”。而且,在生死苦痛中,众生都直觉得必有究竟安乐的依处。众生虽不能实证得此究盘安乐,但能信能求。换句话说,所感受的愈苦痛,愈觉得有此安乐处。否则,即陷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