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心经》言简义丰,提纲挈领,直明“**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该部经文。民国间丁福保的《心经笺注》是集大成的注释之一,全书广采古今注释,并发挥其义理。《笺注》出版后,丁氏自觉注释尚有未备,因又撰《详注》,补前书之不足
精彩内容
《心经注》整理弁言
《心经注》整理弁言锺锦
《心经注》包括丁福保的三种《心经》注释:《心经笺注》《心经详注》《心经精义》。民国七年,丁福保完完成了《心经笺注》。但他自己并不满意其简略,两年后又作《心经详注》,大量引用了《大般若经》《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及禅宗各家之说。而他似乎也不满意如此繁琐的引证,两年后又作《心经精义》。这一次,丁氏比较满意了。他曾说,自己的这些笺注中,惟《心经精义》《六祖坛经笺注》‘稍有可存之价值’(引文见丁氏《畴隐居士自述》)。
由此可见著述之难。其实,丁福保的十数种佛经笺注大多成书时间仓促,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刚一出版,就受到印光大师的批评,曾驰函与之商榷,详见大师的《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通之中(我们已将全文作为附録置于这套丛书里的《观世音经笺注》之后,读者可以自行参阅)。根据我们这次标校《心经注》的工作感受来看,丁氏的笺注确实比较粗糙,远非尽善尽美。大概说来,有以下三点。
其一,手民误植之处较多。而且有些错误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就会使读者迷惑,甚至误导读者。《心经笺注》中慧忠序里‘法性’二字下注:‘法性,异名甚多,如……’其中‘虚定界’应作‘虚空界’。这个错熟悉佛学的人很容易辨别,不熟悉的就莫解其意了。正文‘以无所得故’,注:‘以是得,得无所得。’原文出《大智度论》卷八十四,应作‘以是得,无所得’,这里多一个‘得’字,意思就别扭了。《心经详注》中类似的错误也不少。卷首玄奘大师像赞:‘诏见于仪殿。’似乎没有问题,但据《释氏稽古略》,‘仪殿’应作‘仪鸾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