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什么是比知识、智能更高的状态?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达生死而出于生死?种种我们面对生命的处境和疑惑,《心经》都有*核心深入的解答。星云大师讲《心经》,透过一则又一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的真义,让我们了解《心经》、活用《心经》,在生活中成就*本然、*美好的生命。
精彩内容 佛法有所谓“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止什么,也是有标准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古灵禅师登座说法,他说了几句话,内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若心经》的般若智性。他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心性无染”,我们的真心佛性、本来面貌是无价之宝,那是真我,不是五蕴的我。五蕴的我是假我,而真的我则是无染的。“本自圆成”,这个东西不是父母生的,父母可以生我们的人,但是不能生佛。先前说过,摩耶夫人可以生悉达多太子,但是不能生释迦牟尼佛,释迦如来是般若生的,般若是他的母亲。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体,但不能生养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不用父母生也会有。
为什么我的真如佛性死不了?因为人的佛性是不死的,是永远的。“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只要你离开虚妄的妄缘,真如的佛性就会显现出来。
等于一面镜子,之所以照不出人的面貌,是因为镜子上的灰尘太多了,如果你把灰尘去除了,镜子的光就显现出来了。不过,虽然灰尘把镜子弄模糊了,照不出人的面目,但镜子的光还是存在。
我们用水和波来理解烦恼和菩提。水的性本来是静的,等同真如,风吹起,产生波浪,就是烦恼。烦恼是虚妄的,当烦恼停下来的时候,就如同水性,是平静的,真如也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这一首偈子也可以比喻,水的性本来是不动的,是寂静的,只因无明的风妄动了,才生起波浪。当风一停下来,寂静的水性也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