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刚经解疑六讲》以大量的**手文献资料,对《金刚经》来华的源流、中文译本的真伪、科分的优劣及倡导者的真伪、“偈颂”“两周说”的内涵、众多注疏的疑点、论注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识、考订乃至判定。
精彩内容
这其中的原因,笔者缺乏有力的证据,只能作些猜测。
猜测之一,“三圣相传”故事的成型较晚。弟弟的“天亲论”译于元魏,而哥哥的“无著论”要整整一百年之后的隋代才译出,所以,“三圣相传”的故事及“二论”的权*性,*早也是唐代才能形成。对唐代的僧人们来说,同时期译出的“无著论”,相对的研读者就比较多,因此,以“七义”科判《金刚经》的就比较多;而对“二论”都加以注意,并且对“二十七疑”感兴趣的,就只有宗密一个了。到了明清,随着以弥勒偈释《金刚经》成为风气,“二十七疑”才引起众人的注意。
猜测之二,宗密**个整理出“二十七疑”,却没人呼应,可能同宗密的宗教立场有关。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宗密是个“反潮流”的人物。按照禅宗的谱系,他是菏泽宗的人,当时正是中国禅宗大发展的时代,也是禅门各派争权夺利、占山为王的时代——从开元、天宝年间的“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为楚汉”,“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菏泽洪州,参商之隙”,到元和、太和年间宗密写《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时候,禅宗的门派已经多达一百多家,而且“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圭峰大师,久而叹日: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身为菏泽后裔,宗密并没有囿于宗派的成见,拍案而起,欲挽狂澜于既倒。他严厉地批评时事“暨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特别批评以“教外别传”自诩的禅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