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韩国2011年人文学畅销书靠前,销量二十万册;
韩国国师解读中国经典之作——中庸,人类优选的智慧,中国,伟大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和稀泥式的中庸,并非我们的中庸,我们中庸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耶稣的“无论什么,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己所欲,施于人)有什么根本差异?
倘若中国的人民和历史忽视《中庸》, 便是拒绝自身生命的本原, 而拒绝的结果, 唯有死亡和败落。
本书是韩国国师金容沃解读中国儒家经典《中庸》的思索感想。金容沃认为,《中庸》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是理解东方文明的钥匙。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不能不读《中庸》。金容沃不仅逐字逐句解读了《中庸》,并且相应比较了西方及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与中庸思想的优劣,如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与儒家的中庸的本质区别,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耶稣的“无论什么,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己所欲,施于人)的根本差异等。
精彩内容
打开《论语》,映人眼帘的便是孔子的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而发出的咏叹。不过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它是某种理念思维的陈述,不如说是对自身日常生活的真实素怀。当然,在陈述的背后也隐含着“好学”这一孔子很为看重的人生主题。但是,《中庸》的首句“天命之谓性”,与《论语》的用词本质上大相径庭。首先,《中庸》将“天”、“命”、“性”之类日常生活中不大使用的形而上学的概念,作为了陈述的主要部分,因而与其说它是对日常生活素怀的咏叹,不如说它是带着某种体系意图来推演逻辑的哲学论述更为贴切。
让我们来看一看可称之为耶稣传记资料的福音书的多彩形态。学者们一致认为四福音书中很早形成的马可福音,是这样开始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洗礼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这是很好短的一句话,其中却已表明,“福音”不是单纯的“传记”,而具有可视作传递“喜讯”的形态。它所传递的内容是:耶稣这一历史人物不是普通人,而是受膏的基督徒,同时还是神的儿子。此外,喜讯还说到了本质上与耶稣相似的,既是预言家又是在当代巴勒斯坦人中比耶稣更为广泛认知的,叫做“约翰”的“旷野之人”所做的,被称为“洗礼’’的特殊“悔思”(译为悔改,是被刻意误译的,其原意是转变想法)事件,从而揭示了开始。我们知道,《马可福音》是假借了福音形态的,以事件为中心展开的戏剧。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叫做马可的作家创作了被称作“福音”的戏剧形态。
然而,被认为大约晚于《马可福音》三十年后出现的《约翰福音》,首句却是这样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