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子解读(领袖需要的智慧)》源自南怀瑾先生的提议,是其亲传弟子魏承思先生研究多年的成果。作者用150个细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透《管子》治世、经济、管理、修心、人生处世之道,使得《管子》这一长久被埋没的国学经典,终于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沿袭南怀瑾先生的风格,每句、每字都不绕过,逐一解析,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将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相勾连,打通学术与大众的通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是一部极为难得而又通俗易懂的国学普及读物。
精彩内容
8.为什么说《管子》难读?
《管子》一向以古奥难懂而出名。当今学界能融会贯通《管子》者更是少见。为什么呢?首先因为《管子》内容庞杂,博大精深。而在近一百多年的教育制度下,学者受的学术训练都是专门化的。研究儒家就专门研究儒家,研究道家就专门研究道家;研究哲学就是哲学,法学就是法学,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甚至也有一生只研究《红楼梦》的,自称红学家。如此一来,学术道路就越走越窄。于是对《管子》这部涉及面如此广,与儒、墨、法、道等百家交汇的巨著,自然也就更是望而生畏了。即使有研究者,也是取其一面,或研究《管子》哲学思想,或研究其经济思想、法律思想、政治思想等。不但瞎子摸象,各执一端,无法对全书融会贯通;而且即使研究《管子》的某一方面,也因见树不见林而难以深入。
第二个难处是《管子》词义晦涩难解。其实也有很多书晦涩难解,例如《尚书》。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能看得懂呢?因为从先秦开始,每一代都有人在用当时的语言注释,可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有所谓“国学热”,但大多数只讲解《论语》、《大学》等,连能讲《中庸》的人都寥寥无几。那是因为历代注解《论语》和《大学》的人多,只需看看他人的注解就可以讲课了。有难度的是没人讲过的古书。有人不承认南怀瑾老师的学问,说他讲得太浅。那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理解本末倒置了。什么叫学问?深入浅出,能把很深奥的道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学,大家都说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吧?什么叫训诂?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按照这个标准,是深入浅出叫学问呢?还是那些“学院派”故作高深,用谁也听不懂的话去表达一个谁都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