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左传中的100个故事【全套2册】
作 者:谭虎 袁持平
I S B N :TZF5041
出 版 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1日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12月15日第1次
字 数: 字
页 数: 全套2册
开 本: 16开
包 装: 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 59.00元

编辑推荐
彪炳千古、脍炙人口的国学故事 救亡图存、纵横捭阖的先贤智慧

目录
《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
1.绝不姑且的曾子 / 1
2.重耳的坚守 / 3
3.杜蒉劝酒 / 5
4.孔子的慨叹 / 7
5.不忍杀牛的齐宣王 / 9
6.齐宣王的坦诚 / 12
7.孟子的谎话 / 14
8.懂得权变的孟子 / 16
9.劳心者与劳力者 / 18
10.有关“礼”的诡辩 / 21
11.“白马非马” / 23
12.止楚攻宋 / 25
13.“大义”与“小义” / 27
14.能言善辩的墨子 / 29
15.孟胜殉城 / 31
16.严师墨子 / 33
17.墨子的君子观 / 35
18.墨子施教 / 37
19.智谋过人的吴起 / 39
20.破敌制胜的关键 / 41
21.荀子论学习 / 43
22.孔子判案 / 45
23.选才的标准 / 47
24.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49
25.杞人忧天 / 51
26.知人善任 / 53
27.博学的程子 / 55
28.心诚则灵 / 57
29.成功的道术 / 59
30.失败的相面者 / 62
31.低调做人 / 64
32.斗鸡有术,劝君有方 / 66
33.列子说梦 / 68
34.孔子的无奈 / 70
35.墨子质疑儒家 / 73
36.有用与无用 / 75
37.列子谈学习 / 77
38.无私的变法者 / 79
39.列子论成败 / 81
40.管鲍之交 / 83
41.生命的感悟 / 85
42.杨朱的达观 / 87
43.子产的烦恼 / 90
44.管仲谈养生 / 92
45.治内贵己 / 94
46.孟母择邻 / 96
47.因人施教 / 98
48.歧路亡羊 / 100
49.孙膑智擒庞涓 / 102
50.孙膑的用兵之道 / 105
51.秦国改革的先行者——公孙鞅 / 107
52.颜率巧言保九鼎 / 110
53.苏秦的智慧 / 112
54.张仪说秦王 / 115
55.辩倒张仪的人 / 119
56.翻云覆雨的张仪 / 121
57.欲擒故纵的高手 / 124
58.范雎的智谋与口才 / 126
59.善于抓住机会的蔡泽 / 129
60.聪明的范雎 / 133
61.甘茂的远见 / 135
62.吕不韦最好的一桩生意 / 138
63.足智多谋的少年甘罗 / 140
64.司空马的遗恨 / 142
65.以珍宝换和平 / 145
66.善谏救主 / 147
67.明辨是非 / 149
68.苏秦与张仪的交锋 / 151
69.见招拆招 / 153
70.左右逢源 / 156
71.孟尝君二三事 / 159
72.千金买义 / 162
73.一封信拿下一座城 / 165
74.让人仰慕的高士 / 168
75.睿智的貂勃 / 172
76.何为忠臣 / 174
77.慎子的三途同归 / 177
78.美人的请求 / 180
79.庄辛巧谏楚襄王 / 182
80.王后之争,相国得利 / 184
81.称王的周折 / 186
82.苏代的谋略 / 188
83.单襄公的预言 / 190
84.做自由的人 / 192
85.敬姜训子 / 194
86.重义守礼 / 196
87.庄子说“圣人” / 198
88.庄子谈认知 / 201
89.庄子批孔子 / 203
90.失德的战争 / 207
91.勾践灭吴 / 209
92.敢与君王抬杠的人 / 212
93.老师的教诲 / 215
94.真正的快乐 / 217
95.孟子说仁政 / 219
96.唐雎不辱使命 / 221
97.宋玉说风 / 223
98.孔子的志向 / 225
99.绝世独立者 / 227
100.庄子的感伤 / 229
《左传中的100个故事》
1.郑庄公的手段——陷其不义 / 1
2.掘地见母 / 3
3.“亲”,到底该不该“灭”? / 5
4.不得人心者的下场 / 7
5.曹刿论战 / 9
6.周郑交质 / 11
7.彬彬有礼的战胜者 / 13
8.让天子威严扫地的一场战役 / 15
9.民为神主 / 17
10.齐桓公伐楚 / 19
11.宫之奇谏假道 / 21
12.一根筋的太子 / 23
13.为忘恩负义买单的晋惠公 / 25
14.不卑不亢的阴饴甥 / 27
15.宋襄公迂腐的交战规则 / 29
16.重耳之路 / 31
17.仇人你敢信任吗? / 34
18.有功不受禄的介之推 / 36
19.展喜言谈却齐军 / 38
20.晋楚争霸之战 / 40
21.烛之武退秦师 / 42
22.一次精准而又悲伤的预测 / 44
23.荒唐的晋灵公 / 46
24.九鼎的轻重 / 48
25.一封来自郑国的信 / 50
26.外交的手段 / 52
27.谦谦君子的勇气与风度 / 54
28.忠臣典范 / 56
29.吕相绝秦 / 58
30.君子坦荡荡 / 60
31.知错能改的晋悼公 / 62
32.了不起的师旷 / 64
33.智斗范宣子 / 66
34.救人的智慧 / 68
35.范宣子减负 / 70
36.忠君不如忠于国家 / 72
37.智救朋友 / 74
38.拆毁宾馆围墙的使者 / 77
39.倾听民意好处多 / 79
40.深谋远虑 / 81
41.刀锋边缘的生存 / 83
42.身处末世的先贤 / 85
43.不爱新宅住旧宅 / 87
44.劝谏要找到切入点 / 89
45.伍员奔吴 / 91
46.和与同,大不同 / 93
47.宽猛相济的治国艺术 / 96
48.一次绝妙的刺杀 / 98
49.哭来的救兵 / 100
50.孔子的勇气 / 102
51.出于道义的遗命 / 104
52.不得自由的国君 / 106
53.名字预示的内乱 / 108
54.不攀高枝的郑太子忽 / 110
55.误国的少师 / 113
56.次数和次序引起的战争 / 115
57.从抬脚的高度看出胜负的神人 / 117
58.引祸杀身的齐襄公 / 119
59.因鹤丧国的国君 / 121
60.左右为难的太子 / 123
61.不厚道的申侯 / 126
62.君王利益的牺牲品 / 129
63.背信弃义的下场 / 131
64.退一步海阔天空 / 133
65.不信邪的叔兴 / 135
66.不拘一格用人才 / 137
67.重信的晋文公 / 139
68.晋文公教化百姓 / 141
69.商人的爱国之举 / 143
70.秦国的刻骨之痛——崤之战 / 145
71.万事德为先 / 147
72.如何才算死得其所? / 149
73.阳处父因强丧身,宁嬴明哲保身 / 151
74.有勇无谋的赵穿 / 153
75.士会归晋 / 155
76.骄傲的代价 / 157
77.有去无回的狩猎 / 159
78.大度的华元 / 161
79.一只甲鱼引发的血案 / 163
80.狼子野心 / 165
81.听取意见的学问 / 168
82.一次惨烈的攻城战 / 170
83.一场祸乱的平息 / 172
84.夹缝中的生存 / 174
85.睦邻兴国 / 176
86.华丽的大屋和没有人的朝堂 / 178
87.品质如玉的子罕 / 180
88.有礼的贵族们 / 182
89.善于秋后算账的郑厉公 / 184
90.笑傲疆场 / 186
91.秉笔直书的太史们 / 188
92.以德报怨的郑国人 / 190
93.子产的智谋与口才 / 192
94.大公无私的子产 / 194
95.别让对方成为“困兽” / 196
96.楚昭王和他的臣子 / 198
97.兴国在于爱民 / 200
98.宜将剩勇追穷寇 / 202
99.奢靡之风不可长 / 204
100.楚国白公之乱 / 206

《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绝不姑且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人。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子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给养。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传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子辞世,终年七十岁。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宗祖先。
曾子作为学者,其《大学》广为人知;作为父亲,他的言传身教更是值得称赞和肯定。据传有一个“曾子烹猪”的故事,表现了曾子的家庭教育理念。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出门,他们的儿子吵闹不停,啼哭不止。
曾子的妻子哄他说:“别哭,妈妈回家后把猪杀了给你吃。”儿子果然不哭了。
曾子的妻子办完事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他妻子说:“别杀呀,我和儿子开玩笑的。”
曾子说:“这种事怎么能开玩笑?你只要骗孩子一次,以后他就不可能再相信你了。这可不是教育的好方法。”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后来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相当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长子曾元、次子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着烛火。
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
乐正子春说:“住口!”
曾子听到童仆的话,突然惊醒过来说:“啊!”
童仆又说道:“席子花纹华丽光洁,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
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席子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吧。”
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小启示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不可效仿,但他的精神却是可借鉴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之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看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蝇营狗苟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
重耳的坚守
晋献公是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二十六年。
晋献公在位时打败了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
晋献公有意废掉太子申生,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
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叫齐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儿。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当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晋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
后来由于骊姬的阴谋,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都逃亡他国。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流亡在秦国的公子重耳吊唁,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种时候,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处在忧伤服丧期间,但失位流亡不宜太久,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犯(狐偃)。舅犯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作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图利,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
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出亡之臣吊唁。我出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君待我的厚义呢?”
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拜谢,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
使者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跪下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
小启示
面对权力的诱惑而不动心,流亡在国外而不妄称君主接班人,重耳确实堪当大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搞阴谋诡计,凡事讲究礼仪,讲究名正言顺,在当时是很体面的。而靠耍手腕、搞小动作、僭越名分而取得不应属于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是为人不齿的。公子重耳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对礼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杜蒉劝酒
春秋晋平公时,晋国大夫知罃(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却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
宰夫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鼓声,问道:“国君在哪里?”
有人回答说:“在后官。”
杜蒉进入后宫,沿阶而上。见到了师旷和李调,他倒了一杯酒,敬师旷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
他又倒了一杯酒,敬李调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
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着喝了。接着,他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
晋平公叫他进宫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
杜蒉回答道:“按照礼法,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乐(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后死于乙卯日;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时候演奏乐曲,比逢上甲子、乙卯日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却不把这种礼法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酒。”
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
杜蒉回答:“李调是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
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要喝酒呢?”
杜蒉回答:“我掌管膳食,没有尽到提供刀、匙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自己喝一杯。”
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倒杯酒来罚我喝。”
杜蒉洗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即使我死了,也一定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
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就要举起酒杯,这叫作“杜举”。
小启示
杜蒉进谏,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于是在罚酒三杯之后,即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好奇;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说出缘由,平公也就自知,不得不接受劝谏。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苦。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好效果。春秋的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
《左传中的100个故事》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郑庄公的手段——陷其不义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司空见惯的兄弟阋墙互争王位的故事。故事虽老套,但却颇有发人深省的地方。
故事的始作俑者是个叫武姜的女人,她嫁给了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郑庄公,另一个是共叔段。因为生庄公时是难产,姜氏受了惊,就不喜欢庄公,而对共叔段喜爱有加,一心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姜氏把这想法向武公说了几回,但是武公一直不肯答应。
后来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就请求将制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以制地形势险峻、驻守比较危险为由没有同意。姜氏又改求封京城给共叔段,庄公同意了,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以京城的城墙建制超过先王的规定,劝说庄公对共叔段加以限制,庄公却说:“我的母亲姜氏要这样的,没办法改变。”
祭仲说:“姜氏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蔓延生长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的亲弟弟呢?”
庄公说:“做多了不合义理的事,必然自取灭亡。我们等着看吧!”
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都应验了庄公的预料。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
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会去侍奉他;如果不想这样,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还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总说太叔会自食其果的。
太叔又私自扩大了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的地方。公子吕再劝庄公动手,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民,势力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会溃败的。”
等到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和武器装备,充实人马,准备袭击郑国都城的时候,又探听到姜氏准备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和太叔起兵的日期,庄公这才说:“到时候了。”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其实并不支持太叔造反,没有太多反抗,城池就被攻破了,太叔就先后败逃到鄢地和共国。这次斗争,以庄公的完胜结束。
关键词
1.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
小启示
遵照当时的伦理制度和律法,没有充足明显的谋反证据,庄公不能对他的弟弟下手,所以他开始施展手段,蓄意纵容,任其“滋蔓”。共叔段就这样被庄公一步步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自己还一无所知。
虽然事件是姜氏和共叔段谋求王位引起的,但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庄公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采取限制等手段,及早控制住共叔段的谋反之心,事情恐怕不一定会发展到这样兄弟兵戈相向、不可收拾的地步。
掘地见母
郑庄公自打收拾了谋反的弟弟后,他对母亲姜氏的怨恨就不加掩饰了,他把姜氏安置在城颍这个地方,发誓说:“我们不到黄泉,再不相见!”可是不久又后悔了。
当时大夫颍考叔在颍谷做边防官,听说了这件事,就借给庄公进献东西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赏赐给他食物,用餐时,颍考叔有意把一些好吃的东西偷偷藏到自己的袖子里。
郑庄公感到很奇怪,就问:“你这是干什么呢?”
颍考叔说:“我的老母亲生活在乡下,我孝敬给她的食物她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君王您赏赐的饭食,我是想带回去给老母亲尝尝,以表我一片孝心。”
郑庄公听后慨然长叹,颍考叔问庄公为什么叹气,庄公说:“唉!你有老母亲奉养,能尽人子之心,我虽贵为国君,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颍考叔故意问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讲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表示自己现在很后悔。颍考叔就说:“这有什么难办的呢?我有一个办法:先向下挖地,一直挖到有了泉水,然后再开一条隧道,在里面建一间屋子,先把您的母亲迎到屋子里居住,然后您和您的母亲再在屋中相见,这样和您当初的誓言没有冲突,谁又会说不对呢?”
郑庄公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颍考叔离开后迅速行动,组织人力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一直挖到泉水涌现,然后又在地道里建了一间舒适的地下室,先把武姜安顿在地下室里,接着又把郑庄公请到地道里和武姜见面。
庄公和母亲姜氏在隧道中相见,并且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走出隧道,也赋诗相和。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郑庄公和母亲和好后,对自己兄弟相残一事颇有悔意。多年之后,郑厉公即位,叔段之孙公父定叔仍流亡在卫国。郑厉公说,不可使得叔段在郑国无后,于是遣人将公父定叔接回了郑国。
关键词
其乐融融
小启示
人们评论颍考叔,说他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并影响到了庄公”。实际光有孝心还不够,颍考叔还具有聪明的头脑,他根据郑庄公的誓言,出了一个掘地见母的绝妙主意,不但满足了郑庄公作为儿子孝养母亲的愿望,让庄公的孝心得以落实,也解决了作为国君不能出尔反尔的难题,维护了国君的尊严,算是“智孝”双全了。而颍考叔日后得到庄公的重用,业绩也很突出,说明他的确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
“亲”,到底该不该“灭”?
卫庄公的妻子叫庄姜,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长得很漂亮,但一直没有生孩子。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生子孝伯,可是孝伯又早死了。陈国女子的妹妹戴妫和卫庄公生了个儿子,就是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喜好兵器武事,庄公却不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
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人们常说疼爱孩子应当用合乎正义的道理去教导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根本。这些恶习的产生,都是因为宠爱过度。您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恐怕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心存怨恨而能自我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如果背离天理人伦而去做违理的事,就会招致祸害。作为统治民众的国君,您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怎么能行呢?”卫庄公没听石碏的劝告。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密切,石碏禁止他这样做,但石厚不听。等到卫桓公当上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后来石碏的预言果然应验了。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由于州吁是弑君得到的君位,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作为州吁的左膀右臂,石厚向父亲石碏请教稳定君位的方法。
石碏说:“如果能去朝见周天子,被周天子认可,君位就能安稳了。”
石厚又问:“怎么才能让周天子同意朝见呢?”
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拜见陈桓公,请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周天子就一定会答应接见的。”
石厚就跟随州吁一同到陈国请陈桓公帮忙。而石碏也提前派人秘密来到陈国见陈桓公,并携带密函,密函称:“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
不知就里的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抓住了,陈国请卫国人来处置他们。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陈国,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也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去陈国,把儿子石厚给杀了。
关键词
大义灭亲
小启示
古今中外,人性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许多人生的悲剧。所谓“大义灭亲”,正是这种冲突的一种体现,是选择让人性服从道德法则的结果。
故事中石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是心存“大义”的,然而,道德和法律是有阶级性的,今天的“大义”,以后很可能会变成“小义”或是“不义”。人性又必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必须遵从社会的法则,否则人性中动物性的部分将会破坏人类社会的稳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内容推荐
本书《诸子百家的100个故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轶闻趣事以及思想主张,展示先贤们平凡的一面,探究他们为何不平凡。在这里,青少年们可以学到幸福之道、成功之道、孝敬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是青少年必读之经典。
本书从《左传》中选出100个精彩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传达出古代先人的智慧、勇气和精神,引领青少年读者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还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