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即位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逐步演变的历史,在史学上占有其重要的地位。蔡践解译的这本《左传全鉴(珍藏版)》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力求将经典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精彩内容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④。祭仲日⑤:“都,城过百雉⑥,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⑦?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
①寤(wu)生:逆生(难产)。胎儿出生的时候,脚部先出来。②制:制邑,地名。西周时期属于东虢,春秋时期属于郑国。③虢(guo)叔:周武王的叔叔,西周时期封地于东虢。④京城大叔:大通“太”,京城太叔。⑤祭(zhai)仲:郑国大夫。⑥百雉:春秋时期国君的特权,指的是城墙的长度达到三百丈。雉,计量单位,一雉为三丈长一丈高。⑦厌:满足。⑧滋蔓:比喻祸患滋生蔓延。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中国君主的女儿,名为武姜,并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吓到了武姜,所以给他起名为“寤生”,并因此而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共叔段为太子。她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此事,郑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寤生)继承郑国国君之位,(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将制邑作为封地。郑庄公说:“制邑,城邑险要,东虢的虢叔便死在了那里,如果换成其他城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