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唐品主编刘銮娇注译的《管子精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多方面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摘要前 言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据称是周穆王的庶出后裔。管仲少年丧父,为赡养老母亲,他先是从军,后又与友人鲍叔牙合伙经商,几经周折,经鲍叔牙举荐,成为齐国的上卿。后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因而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其言论多见于《国语?齐语》。
管仲注重农商,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行政区,改革军队编制,设立官吏选拔制度;按土地等级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节物价等。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则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一方面他积极联合北方诸侯国,抵抗山戎南侵;另一方面,他协助齐桓公多次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在这一系列的外交策略下,齐国一跃而为东方头号诸侯国,华夷五方,莫不威服。
《管子》一书虽托名管仲所作,实则系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论汇编,是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论文集。该书成书年代可能始于春秋晚期,直至秦汉时期方才完全定型。《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多载有该书的篇目。西汉刘向编定该书时,共拟定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今本《管子》76篇,可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