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子,是人们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管仲的尊称。管仲,名夷吾,春秋时吴楚交界地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
管仲属于姬姓的后代,其父名管严,曾在楚国做过官,后战死疆场。叔叔名管至父,在齐国为官。管仲少年时家境贫困,父亲死后,母子相依为命,为此,他经过商,当过兵,并同鲍叔牙结为好友。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弟弟们都认为他一定没有好下场,纷纷逃离齐国。二弟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三弟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奔往莒国。不久,齐国就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杀,大夫高侯乃召在莒国的小白回齐继位。这时,鲁国也听到了襄公的死讯,派兵送公子纠回齐抢班,并由管仲先率兵击堵住小白的归路。管仲截住了小白,一箭射在小白的玉带钩上,小白装死,骗过了管仲,导致公子纠放慢了行程。而小白已先期入齐登基,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虽然念念不忘管仲的一箭之仇,但为了图霸,用人心切,终于采纳鲍叔牙的意见,从鲁国把管仲接了回来,任命为相国。管仲辅佐齐桓公达40年之久,对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齐桓公曾尊称其办“仲父”。
精彩内容 6.相壤定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管子对曰:“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下乐上。”
《管子?乘马数》
齐桓公问管仲运用计算筹划的理财方法应该怎么做才对,管仲回答说,对郡县村的上等土地,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中等土地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下等土地也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这样,按照土地的好坏确定征购赋税的数量,百姓就会安定;利用上等土地提供的盈余,赈济贫困而补助不足,百姓也就会对君主满意。“相壤定籍”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谋略。人们通常说,一个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是否融洽。做任何事情,只有上观天时,下观地利,中观人和,才能取得成功。这上、中、下“三观”,其实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这既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军事将领的取胜之策,也是黎民百姓的处事之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首先是要注意分析客观条件,审天时、地利之势。金兀术战胜韩世忠就是一例。
金国灭掉了北宋后,继续南下,在江浙一带受到南宋将领韩世忠的阻击,双方在长江下游的黄天荡一带展开激战,相持了48天。韩世忠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金山脚下集聚一些勇猛健壮的军士,训练他们用穿上铁缆的大钩拽沉敌船的战术。此法果然奏效,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韩世忠指挥战舰分成两路,从两翼插向敌船背后,命令士兵用钩挂住敌船,并用力拉铁缆,这样拽沉了多艘敌船,金兵一时间乱了阵脚,只得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