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韩非子》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初叫《韩子》,宋以后的刻本,才开始用《韩非子》这一书名。《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韩子》五十五篇。本之刘向据中秘之藏编录的《别录》,因此今五十五篇,当即刘向校定的篇数。《韩非子》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驾驭臣民、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即古人所说的“帝王之学”。当然,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也论述了一些君主推荐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人情世道的剖析与感慨。 在编写《韩非子精粹》过程中,主编陈才俊参考了权*版本校勘。选录了《韩非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目录仍然采用通行本自争编排顺序;每篇文章都按文意分段并配上注释、译文,篇首有题解、篇尾有评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了韩非的思想。《韩非子精粹》的编写以实事求是、批判继承为指导,以思想性、历史性、文学性、通俗性并重为原则,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统一、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书中有许多精辟的名言警句、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
精彩内容 【题解】
“主道”即作为君主之道。这个“道”是从老子虚静无为、谦退自持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但与老子形而上的要言妙道异趋,已然蜕变为君王驾驭臣下的权术。在韩非这里,无为只是对君王的要求,其前提是臣下的人人自危,其目的则是保证“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保证君王对一切权力的“独擅”,即专制。其中昭示着道术分裂的路径,可以窥见中国思想目前道家无为哲学向刑名法术之学的嬗变。
【原文】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①。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②。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日: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③。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④。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渗乎莫得其所⑤。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⑥。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⑦。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⑧也。
【注释】
①纪:纲领、头绪、要领。②令:通“聆”听从。命: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