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列子留给人世的正是闹市之外的山野、噪声之外的清泉、陶冶心性的洁水、回归故土的小舟。一般山野、清泉、洁水、小舟不同的是,它不存在于有形可见的物质世界,而是蕴涵于无形可见的精神之域。有形世界的圣地,虽然可游可览可赏可观,却需迈足移躯,耗时费力;无形之域的圣地,虽然不能目睹只能心会,然而一旦升入其界,则可身处闹市之中,神游闹巿之外,出入名利之场,心中淡泊自在。庄子说的【内圣外王】指的正是这种境界。
精彩内容
故事中的孔子,思想发生过两次变化。
他的原本思想正如颜回所言,认为乐天知命故不忧。其意是说,人生在世,不违背上天的意思,了解了自己的命运,就能凡事顺当,不会产生烦恼。
可是他自己却产生了忧愁之事,坐在那里不声不响,一个人闷头想心事。原因是什么?孔子自己做了解释。这种解释说明他的思想与原本不一样了,这是第一次变化。他认为,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只是针对个人修养说的,对于治国平天下而言,则不适用。个人修养是小事,只要顺天知命就可以无所忧愁了。而治国平天下则不然。这是有关国家和子孙万代的大事情,想要弄好而弄不好,怎么能不忧呢?
不过在与颜回谈话的过程中,孔子又不忧愁了,这是第二次变化。他认为,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这话不仅是针对个人修养而谈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不过所谓"乐天知命"不是以往所理解的那样人为地顺应天,人为地了解命,而是自然地顺应天,自然地知晓命,也就是不有意顺天,不有意知命。一切随着自然而行,走到哪里是哪里,那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这样一来,乐天知命就由人为转成了自然,就从儒家的角度转到了道家的角度。依照这样的思想,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故意顺应,也不要故意不顺应,不要着意去读书,也不要着意不去读书,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人为地固执自己的行为。子贡不懂这样的道理,苦思冥想,以至骨瘦如柴。最后懂了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去做他愿意做的事,读他愿意读的书,终身不懈,无所忧愁。
最终意义乃在于劝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