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鼓应著作集: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定价:68.00元
作者:陈鼓应注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01119008
字数:334000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黄老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黄帝四经》是该学派代表经典。该书曾记载于《汉书》等文献中,但后来失传,直到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黄帝四经》的再度面世,标志着已经湮没了两年的黄老学思想重新展露了它的本来面貌,为研究黄老学派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本书校勘精良,注释翔实,解决了原文中许多很难理解的缺字,很好地论证了《四经》原文与其他道家类文献的语脉关系,让人印象深刻。此外,译文流畅,阐述切中肯綮。不管是注释中,还是阐述中,不乏精彩论断,呈现出作者对道家思想史的独到观察。本书对理解《黄帝四经》的内容和地位,以及整个道家学说的渊源流变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目录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
一、帛书《黄帝四经》和《老子》的关系
二、帛书《黄帝四经》和范蠡的关系
三、《黄帝四经》和《管子》的关系
四、《黄帝四经》与庄子学派的关系
五、《黄帝四经》与《易传》的关系
六、从出土文献重新评估黄老之学
七、从《黄帝四经》与传世文献看黄老思潮
八、古代道家的现代化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一、书名问题
二、一人一时之作
三、成书年代
四、稷下之作
五、结语
篇 经法
道法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立命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内容提要
黄老学是以老子道论思想为主轴,结合齐法家“法”的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刑名观念而融会出的新道家思潮。这一思潮试图于社会政治层面提出一套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有效原则。《黄帝四经》就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来统治姓的,倡导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术思想。全书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讲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可以说,《黄帝四经》是老子道论在“治国”策略上的具体落实。
本次注译,以1960年帛书小组整理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本为底本,于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等四部分组成,书末附《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阐述”部分有助于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全书的文义和思想底蕴。

作者介绍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作者心语
◆在道家系统中,老子的思想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黄老之学和庄学。两者都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又加以不同的发展。就黄老之学来说,由“道生法”可以看出,它使老子的道论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准则;而庄学则把道演化成了一种人生境界。
◆老子的全部思想核心可以一“水”字赅之,称之为“水文化”可谓允当,“水文化”起于南方之楚国。而黄老思想可谓之“土文化”,当兴于中原。两种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各自地理环境,其思想亦自有异。“水文化”与“土文化”构成道家学派的两个不同走向,进一步丰富了道家思想,历经分合,乃至终范铸为中国哲学史之主干。“土文化”之兴起,可以视为南北文化之融合,也很有南方文化北进之趋势。